[轉] 眾說棉花:難解的棉花“結”
7月底,最后一輪國家儲備棉競拍就要結束,8月份開始進入棉花收獲季節(jié)。棉農盼著今年的棉花能有個好價錢,流通企業(yè)希望在競爭中收到更多的棉花,棉紡企業(yè)依舊糾結怎樣平衡國內外較大的棉花差價。
我國棉花市場是由棉農、收購商、中儲棉公司和紡織企業(yè)等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他們均希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
棉花種植:進入高成本時代
河北成安縣大堤西村總耕地面積8500畝,其中4000多畝都種棉花。6月麥收后,周圍村鎮(zhèn)的年輕勞動力已外出打工,而大堤西村的棉農依舊守在田間地頭。
大堤西村的棉農張義民在田里掐著早蕾,“這些早蕾形不成優(yōu)質花,今天結倆,明天長三朵,所以天天都得來掐。不然后期一畝地能差500個棉鈴,少收5斤籽棉”。
整枝等棉田管理幾乎貫穿了棉花的整個生長季,從4月底到11月,棉農幾乎每天都要到地里勞作。棉花還是公認的“藥罐子”,“工砣子”。盲蝽象、棉鈴蟲、紅蜘蛛等病蟲害多,七八天就要打一遍藥,一旦治不及時就有減產風險。棉花收獲時節(jié),是棉農最忙的時候。一畝地需要25個工,即使一個年邁的雇工每天也要80元至100元的工錢,人工成本幾乎占到了種棉成本的60%,是糧食用工成本的3倍至4倍。
費工費時,加上勞動力成本上漲,許多棉農漸漸不愿意種棉了,原來和大堤西村類似的商城鎮(zhèn)、長巷鄉(xiāng)、辛義鄉(xiāng)現在已經基本上不種棉花,而改種了糧食等作物。張義民說,“種糧食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農閑時還能出去打工,而且近年來國家對糧食補貼提高,農村棉改糧的越來越多”。
近年來,我國的棉花種植面積連年下滑,2007年種植面積8889萬畝,今年下滑到6678萬畝,除了新疆,棉花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省份已經沒有了,與2008年相比,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下降38%,總產下降36%,長江流域棉花種植面積下降24%,總產下降19%。
湖南省華容縣銀華潤農棉花專業(yè)合作社依托企業(yè)投入大量資金改善當地棉田的基礎設施,有效帶動了農戶種植棉花的積極性,但是合作社負責人張燕對未來棉花種植存在憂慮,現在60多歲的農民在棉花種植隊伍里都算是“年輕人”,10年后這些人漸漸退出后,誰來種棉花?如果不解決棉花種植成本過高的問題,不解決機械化的問題,棉花種植面積可能還會縮減。
臨時收儲:政策下的穩(wěn)定市場
2011年,國家正式實施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由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負責敞開收儲棉花。這一政策出臺既是為了穩(wěn)定國內棉花生產者、經營者和用棉企業(yè)的市場預期,也是為了保護棉農利益,保證市場供應。
2011年中儲棉以每噸19800元的價格收儲全國40%的棉花產量,去年收儲價格為每噸20400元,幾乎90%的棉花由中儲棉收儲。
今年中儲棉的收購價格仍保持每噸20400元的價位,大幅高于國際市場的棉花價格。“棉花貿易很難做了,只能收購入儲。”銀華棉麻產業(yè)集團股份公司以棉花貿易為主,但是現在他們已經連續(xù)幾年將棉花賣給國家。本為托市救火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由于國際市場不景氣連續(xù)施行下去,變得有些“常規(guī)化”。
臨時收儲給棉農吃了定心丸,但實際中,棉農并沒有能按照收儲給出的籽棉參考價賣出棉花。“我們不能直接將棉花交給中儲棉,中間還有棉花企業(yè)、棉販子、軋花廠等環(huán)節(jié)。他們不可能按照參考價收購,一般每斤4.2元的參考價只能賣到3.8元至4元。”湖南省安鄉(xiāng)縣黃湖村村民孫波說。
按照規(guī)定,中儲棉只收購有400型設備企業(yè)的棉花,小商販收上來的棉花還需交給這些企業(yè)。“因此,大企業(yè)收購棉花的價格高,我們的收購價格就要低一些,日子不好過。”棉花收購商熊樹安說。
那么,是不是擁有400型設備的企業(yè)日子好一些,事實上也不是。“我們的加工能力是5000噸,因為收購量不足,去年只加工了2000噸皮棉,虧了幾十萬。”湖南恒生棉業(yè)總經理潘文清說。
與產能相比,收購量不足是400型企業(yè)面臨的主要難題。安鄉(xiāng)縣籽棉總產量大約在180萬擔至220萬擔之間,折皮棉只有34000噸至40000噸。安鄉(xiāng)縣自產的籽棉還不夠安鄉(xiāng)已有9家400型企業(yè)消化。何況安鄉(xiāng)目前還有200型企業(yè)近30家,皮輥棉加工企業(yè)60多家,總產能在15萬噸皮棉以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棉花收購企業(yè)出現了摻雜賣棉的現象。中儲棉收購4級以上的棉花,但為了盡可能多交儲,企業(yè)將收來的級別不等棉花摻起來,如將3級棉花和5級棉花摻雜,按照4級棉交儲。
內外差價:紡企承受壓力加大
臨時收儲政策直接影響到下游的紡織企業(yè)。“國內的棉花基本只能買中儲棉的。雖然中儲棉拋儲價格每噸19000元比收儲價便宜,但是仍然比國外每噸高出5000元左右。巨大差價讓企業(yè)難以承受。”中國棉花協會秘書長高芳說。
據了解,進口棉花需要配額,否則就要交納滑準稅,而且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能拿到配額。
“我國的棉紡織企業(yè)很大部分市場在國外,內外棉高差價讓企業(yè)承受這么大的原料成本,怎么和國外企業(yè)競爭?紡織企業(yè)就怕高差價。”湖南銀太紡織集團董事長黃維新說。銀太紡織集團有自己的紡紗廠,但是近幾年他們不得不去購買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棉紗。“人家的棉紗12000元一噸,我們的棉花19000元一噸,進口棉紗比我們本國的棉花還便宜。棉紗進口不受限制,產業(yè)鏈條嚴重倒掛,直接沖擊棉紡企業(yè)。”黃維新說。
湖南一些小紡織廠依靠緊鄰的廣東市場“自救”。他們只能收到一些品質較差不能入儲的棉花,但這種棉花可以紡成竹節(jié)紗做牛仔褲。多數小企業(yè)先做一部分樣品到廣東市場,賣得好,廠子馬上加緊生產。他們往往反應靈敏,因此能堅強地存活。
湖南華昌紡織集團因為依托合作社,企業(yè)產業(yè)鏈比較完整,利于消化某些環(huán)節(jié)的成本,另外,企業(yè)依靠做國際貿易,外棉內棉套期保值等方法來克服困難。
資金問題是讓張燕和許多棉企頭疼的問題。“這個行業(yè)越困難銀行越不支持。有些小紡織廠很難貸到錢,他們有心升級設備淘汰落后產能,但是缺少資金。”張燕說。
山東恒豐集團是在棉花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發(fā)展比較好的企業(yè)。他們避開純棉制品,運用高科技研發(fā)出新型纖維。“現在新型纖維在市場很受歡迎,有些纖維表現出比棉花更為優(yōu)越的性能。”恒豐企業(yè)負責人說,現在恒豐只有20%至30%用棉量,而且大多是品種好的澳棉,棉制品主要面向附加值高的高端市場。
我國每年約有5000多萬農村勞動力直接參與棉花生產。我國是棉花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我國的棉花產業(yè)對國內國際都是一個沉甸甸的產業(yè),需要更多的支持,更細化的措施幫助其盡快走出困境。
出處:經濟日報
您需要 [注冊] 或 [登陸] 后才能發(fā)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