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量化網 資訊頻道 全球宏觀 中國 新一輪機構改革強化職能轉變 取消下放133項審批權成突破

[轉] 新一輪機構改革強化職能轉變 取消下放133項審批權成突破

2013-05-17 16:47 來源: 瀏覽:704 評論:(0) 作者:余凡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賈玥)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成為今年“兩會”以來新一屆政府的改革切入點。5月13日,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機構職能轉變動員講話再次凸顯這一意義。

李克強指出,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是一項重大改革,不僅是當前形勢下穩(wěn)增長、控通脹、防風險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經濟長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大舉措。他強調,這次改革是在歷次機構改革和簡政放權基礎上進行的,其特點是把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有機結合,把職能轉變作為核心。

與改革開放以來前六次重大行政體制改革不同的是,本輪改革首次將“職能轉變”寫入方案題目中。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在今年“兩會”期間答問時也對這一改變的意義予以闡釋。

“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變,一味強調調整機構,把這個機構合并、那個機構分開,會造成運行不暢,形成拼盤式運作。”王峰表示,這次改革要解決的是根本性問題,特意把職能轉變列入改革方案題目中,就是要告訴大家,改革要抓住這一根本以求突破。

“內涵式改革” 突出職能轉變是本輪改革亮點

在多位專家學者眼中,著重突出職能轉變的重要意義并制定出切實舉措,是本輪改革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

接受本網記者采訪的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zhí)行副會長高小平表示,抓住職能轉變這一根本,使得本次改革方案在內容上更為務實。雖然1988年后每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也提出轉變職能的任務,但這一次全面做出規(guī)定、獨立成篇闡述還是首次,這是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實需要做出的判斷。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此前做客人民網訪談時指出,這一次的改革由過去較為注重外在機構合并,調整為更加重視職能轉變,可以說這是一場“內涵式的改革”。改革方案圍繞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這一總方向,制定了一系列簡政放權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則認為,這次改革首次在“政府-市場-社會”這樣更為宏觀的國家治理層面上來考慮政府職能轉變,而不僅僅圍繞政府自身來談政府改革,這種整體設計思路符合國際公共管理改革大大趨勢。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和抓手 其意義何在?

李克強在上述講話中還指出,這次改革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和抓手。此前他還公開承諾,本屆政府任期內,國務院部門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減少1/3以上。

“將行政審批制度列為政府職能轉變的突破口,這一提法其實并不新鮮,但與此前的改革思路不同的是,這次更加強調制度的綜合改革,把審批制度提升到總體制度改革的高度。”高小平說。

高小平指出,行政審批制度在行政制度中涉及面最廣、最具體,和經濟社會生活聯系密切,也與老百姓和企業(yè)直接接觸,是一種基礎性制度。與職能相比較,它又是有形而顯見的,職能轉變得如何需要通過有形的路徑予以體現。因此,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入手,最能起到評價政府職能轉變效果的作用。

但高小平擔心,政府的期待有可能因為現實利益的羈絆而有所折損。對于政府來說,審批是一種既有權力,能否真正從認識上予以舍棄是個問號。而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阻力,事先審批往往容易體現效果,如果采取事中、事后評估,會增加工作難度,也難以預判實際效果。

“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否可以像事業(yè)單位改革那樣分類推進,如何分類才最為科學,也就是需要拿出深化改革的規(guī)范性文件,”高小平對記者說,“從目前的方案看,更多的是根據內容而非功能分類,這樣會模糊評估標準,從而影響推進力度和效果,是否得當值得官方進一步研究。” 


評分:     

評論列表(0)
第 1- 0 條, 共 0 條.

您需要 [注冊] 或  [登陸] 后才能發(fā)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