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發(fā)展國債期貨需要銀行保險機構參與
“逐步發(fā)展國債期貨”,國務院近日在部署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fā)展時做的這一安排,令期貨界為之振奮,未來國債期貨市場將越來越有活力。
從深層次看,這是上層在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大局鋪路。
利率市場化完成后,市場不僅需要能反映真實供求關系的利率收益曲線,而且還有管理利率波動風險的需求。在這些方面,國債期貨可一一滿足。但是,當下的國債期貨市場與上層的要求還有距離?!爸鸩桨l(fā)展國債期貨”中的“發(fā)展”有兩層含義:一是做好目前的5年期國債期貨市場建設,二是在此基礎上健全國債期貨市場品種體系。
而就眼下看,“發(fā)展”的首要工作是,積極促進并引導銀行和保險(放心保)等金融機構進入,以豐富國債期貨市場的投資者類型,壯大投資者隊伍,使國債期貨市場的功能得以更好發(fā)揮。
中金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今年1月15日,共有12204個客戶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其中法人客戶298個,僅限于券商、證券投資基金和期貨公司。國債期貨的潛在需求大戶銀行、保險等機構還在市場之外。
這些機構并不是不愿意入市,而是相關部門遲遲不放通行之權,其理由包括機構未準備好、期市風險大、細則需斟酌等。
實際上,早在國債期貨上市之前,銀行、保險等機構就已做了全面準備,包括參與國債期貨仿真交易、安排人員參加期貨從業(yè)資格考試、搭建相關交易系統(tǒng)、建立內部結算和風險控制制度、尋求收購期貨公司等。其對于參與國債期貨的熱情可見一斑。
而且,在此之前銀行已有期貨交易方面的經(jīng)驗,對期貨杠桿及市場風險也有一定認知,加之自身既有的嚴格的風險評估、隔離等內控機制,參與國債期貨套保風險可控。
說到底,是相關部門太過謹慎,低估了銀行、保險等機構適應新工具、風險隔離和自控的能力。而這種所謂的“謹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阻礙這些機構的轉型發(fā)展。
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自由波動的利率,還要承受息差收入萎縮帶來的經(jīng)營壓力,必然要逐步向中間業(yè)務、理財業(yè)務轉型。這要求銀行必須具備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早一刻讓銀行等機構參與國債期貨市場,就能使其多積累些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經(jīng)驗。
換一個角度講,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國債期貨市場,如果沒有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隱藏的各種問題就難以發(fā)現(xiàn),自然也無法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和完善,難以為改革大局鋪好路、護好航。
有關部門應從國家層面的改革大局考慮,適當放松管制,盡快出臺銀行等機構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細則,在監(jiān)管到位的基礎上,讓市場主體自己去決定何時入市。與此同時,國債期貨跨部委協(xié)調機制也要發(fā)揮應有作用,使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xié)調得以加強,多措并舉拓展國債期貨功能發(fā)揮的廣度和深度。
您需要 [注冊] 或 [登陸] 后才能發(fā)表點評